天柱山茶起源

时间:2017-11-23点击:7623

奇峰出奇云,秀木含秀气,清晏皖公山,巉绝称人意(唐代李白《江上望皖公山》)。天柱山雄奇灵幽,巍峨秀丽,是江淮大地的第一名山,唐代道教称之为第十四洞天,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。天柱茶也久享盛名。


  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城之西北。群峰之巅,耸拔千仞,如孤立晴霄,中天一柱,海拔1485米,天柱山因此得名。

  天柱山历有潜山、皖山、皖公山、万岁山诸名。天柱峰深踞群山之中,峰顶拔尖,故称潜(尖)山。西周时天柱山一带册封过一个由皖伯作领主的皖国,故改为皖山,有美好、明媚的意思,安徽省简称为皖。亦由来于皖山、皖水。相传皖伯执政时,体察民情,施以德政,后人为纪念他,又改皖山为皖公山。旧传,汉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冬,汉武帝南巡,亲临皖山设台祭岳,百姓高呼万岁,故也有万岁山之称。后来汉宣帝又敕封天柱山为南岳,从此名声远扬。

  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载:古人论茶,唯言阳羡、顾渚、天柱、蒙顶之类。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,就与阳羡茶、顾渚茶、蒙顶茶并列,可知名气之大。

  唐杨华《膳夫经手录》载道: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,亦甚甘美芳香,良可重也。唐陆羽《茶经》指出:安徽产茶地方江北有舒州、寿州… …”北宋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云:淮南道舒州土生开火茶,每年民得采缀为岁贡。唐宰相李德裕对天柱茶有此茶可消肉食毒也之说。《潜山县志》载:有人授舒州牧,李德裕谓之曰:到彼郡日,天柱茶可惠数斤。其人数献十斤,李不受。明年罢郡,用意精求,获数斤,李悯而受之曰:此茶可消肉食毒。乃命烹一瓯沃肉食内,以银盒闭之,诘旦开视,其肉已化水矣。众服其广识。” 

  由此可见天柱山茶早在唐宋时即美名远扬,为了保护历史名茶、振兴民族茶品牌和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,以及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,公司(原国有名茶公司)经过六年的研究、试制,在继承了天柱山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。1988年公司根据天柱山茶的地名和形状先后分别注册了天柱山”“天柱剑毫天柱银曲三个茶品牌,并对品牌进行了整合推广,使天柱山茶重放异彩。

  天柱山茶产于潜山县城西北20公里的天柱山区,属大别山余脉地带,西北有高山屏列。主产地位于天柱峰西南麓的天仙庵、镇国庵、马祖庵、茶庄、彭河、横冲、五庙、下河等地,其中尤以天仙庵、镇国庵、马祖庵所产之茶品质最佳。。茶园分布在海拔500900米的中山区,年平均温度15.3℃,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,土壤母质为花冈岩,土壤为砾质壤土,透气排水性好。因地处大别山区南麓,冬季寒流不易侵袭,加之生态环境适宜,茶树生长旺盛。天柱峰峦高峙云表,晓雾布浸淑气钟之,故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香。每当春夏之交,满坡满谷兰蕙竟放,淡雾清香融成一体,茶树汲取香雾,茶棵、嫩叶翠绿欲滴,采摘焙干后经泉水冲泡,茶叶绽开汤色清亮,一股香气袅袅上升,喝后味浓而回甜沁人心脾。

  天柱茶的品质,在唐代是常为诗人们所吟咏的。秦韬玉有《采茶歌》:天柱香芽露香发,烂研瑟瑟穿荻篾.太守怜才寄野人,山童碾破团团月.倚云便酌泉声煮,兽炭潜然虬珠吐.看着晴天早日明,鼎中飒飒筛风雨.老翠看尘下才塾,搅时绕箸天云绿.耽书祸酒两多情,坐对闽瓯睡先足。洗我心中幽思情,鬼神应愁歌欲成。薛能宰相因念友人深情而作  《诉刘相公寄天柱山茶》:两串春团敌夜光,名题天柱印维扬.偷嫌曼倩桃无味,捣觉嫦娥药不香。惜恐被分缘利市,尽应难觅为供堂,粗官寄与真抛却,赖有诗情合得尝。人情,茶缘尽在一瓯中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