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柱剑豪起源
天柱剑毫产于潜山县城西北20公里的天柱山区,属大别山余脉地带,西北有高山屏列。主产地位于天柱峰西南麓的天仙庵、镇国庵、马祖庵、茶庄、横冲、五庙、下河村等地,其中尤以天仙庵、镇国庵、马祖庵所产之茶品质最佳。这里群峰争秀,幽谷竞奇,苍松涛涌,翠竹遮天,自然景观神奇,为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。
茶园分布在海拔500米~900米的中山区,年平均温度15.3℃,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~1800毫米,土壤母质为花岗岩,土壤为砾质壤土,透气排水性好。因地处大别山区南麓,冬季寒流不易侵袭,加之生态环境适宜,茶树生长旺盛。
天柱剑毫创制于唐代,称舒州天柱茶。天柱茶在唐、宋时美名远扬,而后却销声匿迹,湮没失传。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,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,经过6年的研究、试制,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“天柱剑毫”,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。
唐代陆羽<茶经>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。唐代杨华《膳夫经手录》有“舒州天柱茶,虽不峻拔遒劲,亦甚甘香芳美,良可重也”的记述。
北宋乐史<大平寰宇记>记载:“舒州土产开火茶,怀宁县多智山……其山有茶及蜡,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。”当时潜山尚未建县,归怀宁管辖,开火茶为潜山所产。北宋沈括<梦溪笔谈>载:“古人论茶,唯言阳羡、顾渚、天柱、蒙顶之类”。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,就与阳羡茶、顾渚茶、蒙顶茶并列,可知名气之大。
南宋王观国《学林》记述:“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,两串春团敌夜光,名题天柱印维扬。茶之佳品,珍逾金玉,未易多得……以两串寄薛能者,皆下品可知也。”薛能是唐代诗人,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,又说好茶珍贵不易多得。
1980年恢复生产,因外形扁直似剑,故称天柱剑毫。天柱剑毫的开发,始于1978年。初名“奇峰”,出自大诗人李白赞誉天柱山主峰“奇峰出奇云”诗句。开始仿制毛峰,后又改为剑状,仿天柱山笋子峰。次改“晴雪”,以茶身满披白毫,以“天柱晴雪”风景之名为名。最后,以形似利剑,满披白毫,定名“天柱剑毫”。